【聯合新聞網 記者何佩儒/台北報導】

就像阿拉丁摩擦神燈一樣,燈神每次出現,都能滿足阿拉丁的願望。
現在人們想要獲得任何資訊,「上網」是毫不假思索的動作,
輸入要查的資料,幾秒鐘,答案就出來了。不過,在15年前,完全不是這麼回事。

話說當年,電腦還不普及,頂多是資訊系的學生,透過學術網路查到別台電腦的資訊,
一般人還不知道網路是什麼,資訊的流通速度緩慢;
直到李柏納(Tim Berners-Lee)發明了全球資訊網(World Wide Web,WWW),
一切才陸續改觀。WWW 發明迄今,已經過了15年。

資訊 加速流通

1990年,李柏納為了讓全球的網路可互通,透過彼此看得懂的格式及協定,
發明了全球資訊網(WWW),編寫「超文本標記語言(HTML)」的最初版本;
現在李柏納是全球資訊網聯盟(W3C)總監,仍然繼續為建立全球資訊網創新更多工具,
希望能讓任何設備、任何方式(如用聲音、觸控)都可以相互溝通和聯結。

WWW未發明前,就算擁有電腦,想要從自己的電腦連到別人的電腦,
得透過程式的輸入,以及漫長的等待,得到的也僅是文字的呈現;
全球資訊網出現後,在台灣屬於網路先驅使用者、蕃薯藤執行長陳正然記得那一天,
他的夥伴(現任蕃薯藤營運長)蕭景燈興奮地跑來告訴他:「網路看得到圖片、看得到圖片了!」
對從事網路研究工作者而言,這是多麼令人雀躍的一刻。

速度,更是WWW出現後最令電腦使用者興奮的事,
當然,這與現在許多線上遊戲玩家,因為頻寬問題晚一秒延遲出拳,導致被敵人打倒的情形完全不同。

創立台灣第一個商業化網站奇摩站的盧大為回憶,十多年前因為從事資訊業,
每個月都要等原廠的期刊,知道最新的技術資訊。
有了全球資訊網,還是要透過撥接,等待「比龜速還慢」的資料從網路上傳來,
但是比起得等上一個月才能看到的期刊,快多了。

15年後,網際網路已不只是當時李柏納發明WWW時所希望,
完全打破全球網路的藩離,甚至改變全球交易和交友模式,
包括電子商務、拍賣、線上交友、打電話、搜尋等。

網友應該還記得,有一個把參賽者關在一個房間內,只用電腦、網路,就可以滿足生活所需的比賽吧!
這證明現今的網路,已經無所不能。

去年,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再度抵達北京,北京奧運體育中心擠滿來自大陸最高學府的優秀學生,
這些年輕的臉龐,熱切等待著蓋茲演講未來網路的新趨勢「無縫運算(Seamless Com-puting)」

微軟 全力擁抱

蓋茲在11年前,宣布微軟要全面擁抱網際網路,把網路列為首要目標,
當時微軟才剛推出視窗95,蓋茲已洞燭先機,不僅義無反顧投入,還慨嘆太晚投入。

微軟很快地運用其龐大的研發人力及資源,推出與WWW同樣是網路「殺手級應用」的瀏覽器—IE,
也就是現在每個人上網,都要先點擊一個「e」的那個圖示,這正是通往網路世界的入口。

在資訊世界宛如預言家的蓋茲,認為網路世界將走向無縫運算,
也就是不管是手機)、個人電腦、個人數位助理(PDA)與數位音樂播放器(MP3)等數位產品,
未來都將整合,消費者隨時隨地都可上網取得資訊,不必再透過不同的介面連結。

除無縫運算,無所不在(Ubiquitous)更是網路世界未來所將呈現的風貌。

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(MIC)資深產業分析師周樹林表示,
各國基礎建設已大致建置完畢,先進國家陸續推出「U」化,就是要建立無所不在的網路系統。

過去的網路是因應使用者的需求,驅動網路的應用,例如消費者想要搜尋某個餐廳的資訊,
於是上網搜尋。不過,可預見的是,未來將是由環境感知,主動傳送給消費者。
例如中午時分,消費者在華納威秀,因為手上的無線裝置可以接收訊息,
可能會收到附近餐館送出的中午套餐優惠邀約。

如同陳正然所言,網路出現後,已帶給人類生活極大的大改變,
若從人類社會變動的過程來看,將是僅次於蒸汽機發明所產生的工業革命,
而且,這樣的變革還在進行之中。

陳正然認為,許多人對網路的看法,是高估網路的現在,卻低估它的未來,
因為真正的「Big Game」還沒到;網路的極限,是人類想像力的極限,
「想像力到那裡,就可以透過網路去設法完成」。


from 奇摩新聞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mi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